论坛动态

主题报告——德国大众集团代表Dr.Dietmar Albrecht经理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6-10-28


“职业教育这种对个人技能进行的投资,我觉得作为一个人力资源部的经理,不仅仅是我要去说服财务经理,而是整个企业的经理都要对他去说服,因为这将涉及到很多方面,它的优势非常大。”

——德国大众集团代表Dr.Dietmar  Albrecht经理

  

    今天的话呢我非常高兴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可能就是说可以跟大家进行一些经验的分享。在我进入大众的时候呢我之前是在企业当中,在高校当中工作过,同时呢在当时的时候呢也是就是在通信技术这块也是一个发展非常快的一个时代,中国作为一个非常大的一个国家,我觉得在同一段时间,在德国可能缺乏的这种自由化的发展,在中国可能可以得到一定的发展,尤其是高校的培训当中。

    今天我给大家做这个报告主要就是关于专业劳动力中国制造它的一些经验、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在这个职业教育当中,以及职业培训当中,大众呢它在德国也是扎根得非常深,有非常丰厚的经验,尤其是在职业教育的培训当中。在世界上我们也非常的自信能够把我们的经验进行一些传播。同样呢也是在中国也是这样子,在中国我们有一些中国的合作伙伴,我们有一些合资的企业在这些企业当中我们也同样运用我们的这样一套培训体系。在这样的这些合资公司当中,我们的和他们的这些合作,对他们来讲也不是和国外的公司的合作也并不是特别新鲜的事情,因为有很多年的历史。而且他们对于我们的技术、工艺,我们德国传播过来的这些工艺他们也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呢是在所有的领域当中实际上我们的这些中国的这些同事呢,他们在合资公司当中占据重要的领导职位。我们同时德方的企业也受到了很多中国文化的和中国环境的影响,在中国当中尤其是在针对这种不断增加自动化和数字化,还有新材料、制造工艺以及未来领域发展中,我们在未来可能需要这些能力不断的增长,就是说它的挑战会越来越高。在未来几年当中,市场对我们专业的人才以及我们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我们企业当中的这些人力资源部门的这些人来讲,我们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应的岗位和机遇。在中国的话呢目前就是这种成功的实验计划,它指明了道路,但是它推广政策、决策还没有做出。所以说我们所有的人都面对这样的挑战,但是我们还需要制定这样的一些思路和计划。在中国的话呢,目前它提出的一个非常高的要求,就是企业和高校之间要更加的紧密去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在职业教育方面这种要求更加显著。

    接下来介绍一下德国的经验,在德国和中国的教育制度的一些比较,我会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的教育制度,这也是在过去的几年当中我们总结出来的这样一些经验。比如说中国这样的职业教育的理念,以三年制的职业教育为例,还有一个是以3.5年的职业教育为例。也就是说这个里面是学校它来进行一个理论的教育,然后企业会给予一些实践的经验。在这三年制的教育方面,学校是进行一个理论的授课,另一方面也提供一些实践。但是这些实践并不是来自企业,但是会根据自己课程中的设置进行一些实践课程的设置。那作为德国的话,我们的职业教育理念可以进行一个相应的比较,当然我们并不是希望把德国经验照搬到中国,我们只是希望作为一个例子来给大家一些借鉴。我们希望通过这两种的教育体系的比较,来使得中国的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能够更好的深入到中国的教育当中去。我们希望能够在学校当中有更多的,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的机会。同时呢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时候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学习,第三年的时候获得更多的机会直接到企业当中去实习。这个时候我们会作为企业,我们会给予学生一些这样子的工作,提供给他们一些劳工合同,让学生有机会在企业进行实习。这个的话也主要是针对这些高等教育的这些学校和职业教育的学校。

    我们还要对教师进行一个能力的培训,这个时候呢我们也会跟我们合作的这些高校来展开很多的这些针对教师的培训活动。当然,对于企业来讲的话呢,我们也可以这样的话我们也可以作为企业,我们也承担起一部分的责任,我们作为一个应用型的培训师,我们作为这么一个角色为学生和老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我们主要进行合作的基地主要就是我们大众在中国的这些生产基地,这个的话呢我们也会根据这种不同的挑战和需求进行安排。在中国有五个这样的生产基地,也就是说在就是所有的一些单一的或者是小的或者很重要的项目都分布在这样的一些生产基地当中。在这里我要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就是在重庆我们有这样的一个项目,就是我们说的SGAVE这个项目。在这个项目当中呢,一共有22个城市的25所学校参与其中,主要是针对汽车行业的一些企业和相关的这些专业,我们的这些高校当中专业他们可以和不同的汽车企业获得一些联系,然后进行合作。那在这个25所学校当中我们有同样的课程设置,有同样质量保证体系,来保证这样的一些合作可以在每一个生产基地当中来得到实施。对于我们来讲很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能够就是说为大家提供更多的灵感,我们能够提出更多的倡议,能够让企业和学校当中有更多的这样的一些联系。

    我还想提到的是,就是比如说在我们的培训当中,我们会给这些学生提供一些这样的奖项,也就是说比如说我们有一个最佳学徒工奖。那这个的话呢我们也是在全球都会来给予这样的一个奖项,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当中也是一样。同时呢,我们也会说在中国的话呢,我们就是说有了通过了这样的一个双元制的教育,我们希望这些接受这些双元制教育的学生他们能够获得这样的机会到我们企业进行实习。在我们这里如果做得好,我们就会给他们颁发这样的奖项。这样的话呢很多学生在他们培训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获得了很多的这样的一些实践的经验,对他们将来的工作也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帮助。

    我们也希望这些教师,在高校中的教师能够爱他们的学生,为他们一共一个非常好的理论知识的背景。然后使得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获得一个更好的基础。我们在这里也应该要再看一下,这个也是由我们的教育部做的一个数据的分析,我们看一下。就是说教育它的这个道路,它是通向哪里的?在就是在中国,它不仅仅与德国,也与其他很多国家都有大量的合作的项目,尤其是在这个职业教育当中,那中国仍然对德国的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有非常大的职业兴趣。从我们的教育部的这些人员他们的数据当中来看,也可以看出来,目前中国并没有关于这个大方向的决定或者说相关标准。在这里的话呢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在未来我们的教育制度应该是怎样来进行一个设置,也就是说我们的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应该怎样更好的进行对接。我们看到这里有不同的它的整个教育体系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教育的分支,它所要起到的这些作用。可能在未来的话,也可以更加有利于这种相互之间的合作,校企之间的这种合作,然后可以互相进行学习,来获得一个最好的结果,我们也可以进行一些评估,看走这样的路是最最适合未来的发展的。同时也可以看,比如说在职业教育阶段完成后学生是怎么进行发展,是直接进入工作,还是说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术性的研究机构进行深造。类似的问题我们都是可以进行讨论的,还有很多来自于工作的关于高校改革的问题。比如说这种新成立的专科大学如何保证实践和企业的联系,还有以实践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它如何为重要的工业领域进行服务。

    作为一个人力资源部的经理,作为这种培训的经理,我觉得这种职业教育,我们对人来进行这样的一个投资,我觉得我不仅仅是要去说服我们的财务部的经理,而是我们整个企业的经理都要去进行说服,因为他这个里面是涉及到很多的这些方面的,它的优势也是非常大的。

    在这个当中的话呢我们还可以提出的问题是中等和高等的职业教育相比,新的专业课程的设置将会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形式。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从经验当中可以获得答案的问题。我也希望通过今天的这个活动,我们也可以获得一些答案,就是说在这个实践和学术两者之间应该怎么来获得一个平衡或者说达到一个最好的连接的关系。

    还有呢就是说比如说职业教育是否会像,会实现向学术体系的渗透,职业学院与专科大学之间是否存在师资的资源的共享等等,这些的话我想也曾经听到过一些答案,可以来进行回答。但是这个问题我们依旧可以来提出。比如说在现在,这些我们所谓的这些白领他在这些企业中进行工作,他需要很多的一些知识。但是呢我们还是要看他们在数字化以及中国制造他在专科大学这些专业课程中都能够承担什么角色。我们最后看一张图,我们看一下中国的教育体系,我不会非常深入的来进行讨论,就是说可能其中有一些比较批判的观点,也是不正确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这个中间这部分,其实我们有非常多的这些工作,这些职位和岗位,尤其是在生产的这些领域当中。但是呢中国也提出了相应的一些比如说一些相应的中国制造2025等等,但是在中国的这些企业当中现在可能还非常的缺乏这一类型的人才。也就是说很多的所有的人才他们都希望往上走,都希望走到最高的顶上面。因为他们总是想如果我完成了所有的学业就可以马上进入管理层的体系当中,但是假如说比如说他在完成学业以后没有办法马上进入管理层,也许这些学生也可以考虑从当中阶层来进行开始工作。但是呢当然就是说对于这些人的话,他们也会看到中间的阶层它的这些更多的需要一些技术型的工作需要更多的技术实践上的一些经验,同时呢他的这个薪资水平可能没有最高层的高,所以说这些人他也会有一些落差。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里面有一个桥,就是从这个职业学院或者说从这些应用技术型的高校到企业,它这个当中的桥是非常的不稳定的,很多人走到这个地方就掉下去了。就是说我们教学和企业的现实还是没有完全对接的。最后呢我还要再提的就是过去的十几年的时间当中,很多的这些学生都和新进来的企业共同成长起来了,最后的话呢他也可以从这样的一个道路上获得个人事业上的一些成功。这些的话其实他也是来自于这个传统的这种中国的应用技术大学它培养的这些人才。而这些人他最后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可以到达一个跟学术性的学院里面毕业的这些精英一样的水平,所以说我觉得在中国未来可能更多的一个趋势是不仅是只有一个这样的学位,可能还有一些在这些应用技术大学当中一些更偏向于实践型的学位,可能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几个学位。作为企业的话呢,我们也希望能够为这个高校,为整个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